Where Why How When Who What
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
Where
Why
How
1.內門竹為台灣特有種,又叫『恆春矢竹』,直立莖,稈高 3~6 公尺,較纖細,徑粗 0.5~1 公分,節間光滑無毛,長 12~28 公分,稈壁厚 0.2~0.3 公分,稈環隆起,節上叢生小枝。籜鞘薄紙質,單葉互生,葉片呈窄披針形,長4~14 公分,寬 0.5~1.2 公分,先端漸細尖,基部楔形,葉緣密被小鋸齒而粗糙。
2. 內文竹最早由早田氏於1911發表為Arundinaria
naibunensis Hayata,模式標本由G.Nakaharam氏於1907年2月,採自高雄,內文
(Koshun,Naibun)。林維治先生於1961年在其《台灣竹科植物分類之研究》報告中,認同日本學者中井猛之進(Nakai)氏之分類,認為本種各部器官解剖結果接近於Leleba屬,因此給予Leleba naibunensis這個學名,且為最早使用中譯名「內門竹」的文獻。林維治先生在文中註明:L.
naibunensis之種名係「內門產」之意,此處所指的「內門」,實為「內文」之誤譯,即為現今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所屬,呂錦明博士已在《現代育林》(2001)中為文更正。林維治先生在1974年《竹花形態之研究》中,發現本種的各部生殖器官形態近似於寒竹屬(Chimonobambusa),因此與Dr. McClure共同組合學名為Chimonobambusa naibunensis (Hayata) McClure & W. C. Lin。據林維治先生記載:原產地未詳,本種於百年前栽植於屏東縣內門原住民部落舊址,海拔1,050m處。經其調查結果,本種可能自外地引進,栽植於部落舊址房地周圍,其後該部落人民遷居他處,而內門竹已成林,迄今仍可見牆垣殘址,即證本種非固有種,而係外地引進無疑。接著林維治先生再於1978年組合為Arthrostylidium
naibunensis (Hayata) W. C. Lin,而此屬(Arthrostylidium)約有 20 種,均產於中南美洲,屬攀緣性竹種。
而內文竹(內門竹)特產於臺灣,模式標本産地在臺灣南部屏東縣內文
(內門)。內文竹植株十分優美,主要用於庭園綠美化。
3.高雄內門,盆地四周的山地,土壤貧脊,但卻適合竹木生長,且產量非常豐富。種植面積占林地的五分之四,每五年採收一次,採收後可製作竹器及竹籠,竹籠可說是鄉民的家庭副業,利用農耕之餘編製,增加家庭收入,鄉內的婦女手工編製技巧堪稱一絕。過去旗山香蕉盛銷日本時,內門竹籠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另外全國唯一一家製作竹筷工廠位於光興村鴨母寮,盛銷全國。
內門鄉位於舊台南縣與高雄縣的毗鄰地帶,是個多山的地區,由於土地貧瘠,多屬灰岩地質,雨水極易流失,故不適宜種植一般農作,僅植刺竹。這種竹子極適合生長在灰岩地質上,即長得好,又長得快,因此放眼望去,內門鄉盡是刺竹林的世界。
早年刺竹是價錢賤、用途少的作物,僅用於圍籬笆或造紙漿,直至它那靭性強度不輸於籐條的優點被發掘出來,方一躍成為內門鄉的奇珍異寶。用此竹編製而成的竹簍,結實耐用,一次可裝入數十至數百斤的東西,尤其對於各種穀物、菜蔬的外運包裝至為方便,裝運肉類也無弄髒之虞。過去公賣局就是利用這種竹簍裝運酒類,而今則成為本省東部果菜業者的寵物,銷售量相當大。
When
Who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